《沪上浮生录》万无优配
一、街灯
上海的街灯,向来是极有风骨的。它们不似北地那般粗犷,也不似岭南那般艳俗,只是静静地亮着,像极了这座城市里的人们——分明心里烧着一团火,面上却偏要作出一副冷模样。
二、铁栅
展开剩余86%四月的梧桐新叶刚抽芽,孔君便戴着那顶洗得发白的棒球帽出门了。他惯常挎着相机,活像个游方的郎中,只不过医的不是人,是这座生了病的城。外滩的钟摆停了,停在两点四十分,倒像是给什么看不见的手生生掐住了喉咙。
我在和平饭店的铁栅外遇见沈家阿姊时,她正把半截身子探出黑铁栏杆,活似只困在笼中的画眉。这铁栅也怪,明明不过三指宽的空隙,偏生将人间隔成了两重天地。里头的想出来,外头的想进去,倒应了钱先生《围城》里的老话。
三、丝巾记
五月廿三,南京东路的石板缝里都渗着寂寥。忽见四楼窗口飞出一方湖色丝巾,在风里翻飞如蝶。沈家阿姊的脸隐在窗玻璃后头,倒像是旧时戏台上的皮影。我想起幼时在绍兴看社戏,那旦角的水袖也是这般,隔着河岸甩过来,叫人看得见却摸不着。
四、酒事
后来我偷摸着给阿姊送酒。那法国经理生得高鼻深目,眼睛却毒得很,活像《子夜》里描写的那些洋行买办。幸而阿三机灵,用身子挡了摄像头。啤酒塞进栅栏时,我忽想起《药》里往牢里送人血馒头的场景——原来百年过去,这\"隔墙递物\"的勾当竟还在上演。
五、邻人
楼里的宁波阿婆最是有趣。先前嫌她整日探头探脑,活像《祝福》里的柳妈。直到那晚她端来三鲜汤,蒸腾的热气把老花镜都蒙白了,我方晓得这\"市侩\"里原藏着颗温热的心。倒应了《故乡》里的话:\"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\"
六、河殇
Jacky君说苏州河边落叶积了半尺厚,走起来沙沙作响,像是大地在啃噬自己的皮肤。货运司机晾在路边的衬衫,在风里飘成一面降旗。最是那对隔\"墙\"相望的夫妇,一个在普陀,一个在静安,中间横着的哪里是护栏?分明是王母娘娘的金簪划出的天河。
七、头等大事
理发摊子前总排着长队。上海人纵是到了末日,也要顶着体面的发型去见阎王。城管来查问时,剃头师傅便陪笑道:\"阿拉这是学雷锋呀。\"众人便都笑起来,空气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息。这使我想起《阿Q正传》里未庄的闲汉们,横竖都是要死的,倒不如笑着死。
八、解]
六月的阳光终于劈开了阴霾。老太太们又在街心花园跳起了广场舞,曲子仍是那支《茉莉花》,只是舞步比从前更欢脱些。孔君的直播间里,一万多个看客隔着屏幕嗅到了梧桐的清香。沈家阿姊发来消息,说黄浦江上的货轮又开始鸣笛了,声音传得老远,一直飘到杨树浦去。
结语:
这座城终究是活过来了。就像弄堂口那株被雷劈过的老槐树,第二年春天,照样抽出新芽。愿诸君记得这段日子里的每扇窗、每道栅栏、每条空荡荡的马路——它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年轮,记录着我们如何从寒冬走向暖春。你看,外滩的钟又开始走了。
发布于:山西省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